首页 > 更多教程 > 学术「江湖」|论如何在学术会议上与大佬「过招」?
2024
08-14

学术「江湖」|论如何在学术会议上与大佬「过招」?

编者按: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几乎是所有研究生的必修课,如何优雅的在国际会议上和大佬搭讪、向他们请教或是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成了令许多研究生头疼的事情。研读间整理了来自数名清华研究生的参会经验,更有特奖大神的心得感悟,还不快 mark 起来?以后也能在国际会议上谈笑风生啦~

A君一边整理衬衫的袖口,一边思忖着怎么搭配甜点和咖啡。

学术会议的茶歇期间,他一直呆在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角落,观察着自己研究领域的那位大佬,希望有机会能上去和他交流科研心得。

不过,大佬身边一直有很多青年学者簇拥着,他们目光虔诚、态度恭敬,希望大佬能点通他们科研过程中的症结······

几分钟后,A君的放下咖啡和甜点,飞奔去大佬身边——他落单了!

「······Nice, nice, to···to··· meet, you!······Pro.······」,A君紧张地支支吾吾着······

「Year, Hello!」大佬微笑着并作握手状。

A君愣住了:Year?Year?这和课本上说的不一样啊!

一愣的瞬间,另一位参会学者B君趁势而上,握住了大佬的手,嘴上也不闲着:「Hello, Pro. XXX, I am XXX from XXX university, and I have read your paper published last year, Nov.11. I have a question to discusses with you, would you mind……」,「Year, we just perform this experiment under the condition……」,「So you mean that……..?」,「Yes, I think you could also try this kind of method to……」……

(漫长而热烈的对话,以及被晾在一边的A君)

A君揪心:「······太『社会』了·····」。

茶歇时间结束,大家纷纷进入各自感兴趣的 session,开始聆听第二轮的报告。

各位看官,想想自己在学术会议上的表现,A or B?

但事实远不止这些。

对在象牙塔里致知求理、学古探微的我们而言,参加学术会议是一次难得的与同行及业内大佬交流的机会。充分地在会议上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并高效地开展交流,是避免「闭门造车」的良方,也能进一步聚焦自己的研究核心问题并迸发出新的灵感。

因此,在追求「诗和远方」的同时,也需要 get 一些社交技能:表达、交流、着装、信息搜集等,来为你打开学术交流的大门。下面就随研读间一道,看看一位「学术萌新」到底可以怎样「社会」……

(以下内容汇集了来自工科、理科和文科师兄师姐们的经验分享)

初识大佬:细节决定成败

第一印象很重要。

经验丰富的大佬们,凭借你的外表和举止,就能够大致判断你的层次。不经意间的举手投足,或许已经足以让大佬给你贴上精准的标签。面对大佬,细节的作用不容忽视。

最能以小见大的细节莫过于名片。一张制作考究、精心排版的名片可以让大佬在最短时间内与你熟络起来。

名片

第一次和大佬见面,恭恭敬敬奉上一张包含基本信息的名片,可以让他对你的好感度+1,并且可以作为他的 take home message 永久收藏。经过采访,饱经会场风雨的师兄师姐们在名片设计方面,主要有三方面的建议:

1. 风格方面,力求简洁但一个课题组要统一,并且最好带有体现学校学术风气的 logo 图案,因为名片传递的不仅是个人信息,还有研究单位整体的精神风貌;

2. 内容方面,最好正反面分别标注中英文,基本信息包括个人姓名、联系方式、所在单位地址、研究方向等,文字上力求「少到不能再少」;

3. 递名片的动作力求自然、简洁,在参会之前可以检查一下名片放置的位置是否便于拿出,防止当着大佬的面找名片时的尴尬。

名片能够让大佬第一时间认识你,但作为「学术萌新」的你可不能仅靠第一印象来定位大佬哦!

在「面圣」之前,可以通过学术网站、学校和科研单位的官网、导师经历口述等方式了解大佬们的学术成果、科研经历和研究志趣

一个实用的、可以查到各个领域研究者信息的学术交流网站,就是ResearchGate 。

ResearchGate 和研究成果调研

ResearchGate 成立于2008年5月,是一个科研社交网站,据 Nature 和 Time Higher Education 的文章显示,这是目前最大的学术社交网络。注册成为 ResearchGate 的用户之后,可以联系同行、跟进优秀研究者的学术动态,并分享科研方法、交流学术思想。目前, ResearchGate 已经覆盖了192个国家和地区。

在 ResearchGate 的个人主页上,可以添加: Overview, Contributions, Info, Stats, Scores, Research Interests 几项内容,具体如下:

Overview:描述个人研究技能和经验、主要研究领域,并会显示目前的一些新的研究和参与的项目;

Contributions:展示个人所有的研究成果,如果作者提供文章全文也可以在这里进行下载。对于跟进一位研究者的研究经历非常有帮助;

Info:显示个人经历,以及从事过的研究与对应时间,相当于是一个简历;

Scores:显示你的h引子和在 ResearchGate 中的影响力;

Research Interests:显示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些研究。

不仅仅是个人,团队也可以拥有属于自身的 ResearchGate 账号,下面就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的 ResearchGate 主页截图:

在不同组织和机构的科研团队中,或许会发现和你正从事类似研究的工作人员,直接点击头像就可以在 ResearchGate 上面与对方交流。

截至目前,已经有140万来自不同领域和国家的科研工作者加入了这一共同体并成为注册用户,ResearchGate 已经成为了全球化的科研领域线上社会。

通过以上两个小技能,便能首先知己知彼,对各位大佬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在遇见他们的第一时间亮明自己的身份。这两个技能,你 get 了吗?

人靠衣装:会议也是一场红毯秀

对于工科僧来说,熬夜睡实验室、早起鸡窝头、「衣冠不整」地坐在电脑前码字是「常态」,但作为学术江湖中与同仁交锋论道的所在——会议现场还是对大家的仪容仪表有要求的。在参会邀请邮件中,经常提到的就是:Business, Business casual, 和 Smart casual。

Business

即所谓商务套装,就是通常说的「正装」。一般是指深色商务套装,强调西服外套和裙子/裤子作为一整套外穿,内搭浅色衬衣或质地优良的单色T恤(高领、圆领均可)。女性可以搭配深色高跟鞋正装布洛克鞋。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商务套装属于略显正式的穿着。

Business casual

即所谓商务休闲装。这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西方职业和白领工作场合的定义较为模糊的穿衣方式,其正式程度低于 Business 但高于 Smart casual 。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对 Business casual 进行准确和普遍的定义,主流的搭配为:包括商务休闲卡其裤长裤裙子,以及短袖 Polo 衫长袖 Polo 衫,但不包括牛仔裤、运动鞋、紧身短裙子,T恤衫,运动衫。

Smart causal

相比于 Business 和 Business causal, Smart causal 对着装更宽容一些,牛仔裤运动鞋也都是允许的。着装者有较大的自我搭配空间。

以上三种是常见的在会场中的搭配。但就不同学科而言,着装的「不成文规定」也各不相同:往往法学和商科的着装标准一般是 Business,文科是Business 或是 Business causal,而理工科都是 Business causal或是 Smart causal 。

虽然有上述既有着装搭配,但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这些对于业界大佬而言可能都是浮云······

「特奖」参会:学术高手也有囧境

在参加国际会议的经历方面,作为学生中的学术高峰,特奖的获得者们也遇到过一些囧境,也在不断磨练中提升着自己参加会议和与大佬交流的能力。

2016年的研究生特奖获得者唐城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他曾经参与会议时经历的囧事。

2016年度研究生特奖获得者唐城

「有一次在法国参加国际会议,最后一天的上午听一个老师的大会报告,发现他的研究工作是自己一直以来非常想做、耿耿于怀了两三年的表征,但是尽管已经参加了很多次会议了,还是不好意思现场提问,担心自己问的问题太 low ,想着下午自己也有个大会报告,讲完了老师对我有印象了(还自信会有好的印象),会后再私下交流会比较有勇气了。

可惜……

可惜老师讲完自己的报告就走了,没有听到我的报告,我也没机会勾搭了,追悔莫及…

回国之后一直非常后悔,最后还是鼓足勇气给那个老师发了邮件,希望可以得到老师的帮助和合作。

幸运的是也得到了非常好的回应,合作结果也很好。」

心得

1. 开会的时候,面对大佬要自信、勇敢,与他们交流最好的时机往往就是当下。

2. 准备好自己的问题,提问的时候不要怕问题太 Low ,大佬们通常都会悉心指导。

2017年的研究生特奖获得者王泽朝,则给大家讲述了自己一步步成为「社交小能手」的经历,并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

2017年度研究生特奖获得者王泽朝

「每次在与大佬聊天之前,我都会做好充分准备,对于交叉方向的大牛,我会事先阅读他最近一两年里发表的文章,把握他的研究动态,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与他们探讨和请教问题,同时还可以寻求与大牛们合作的可能,因为大牛们往往会从他们所研究的方向和角度出发,从学科交叉的方向给出自己启发性的见解

记得去年7月份,我在德国波恩参加电子显微学的未来大会,会议期间,我做完自己的口头报告后,在自己的 Poster 展示期间,看到自己之前只能在文章中见到的大牛将要出现在自己的跟前的时候,自己会非常非常紧张……但心里还是一直告诉自己:抓住机会。

我鼓起勇气,结合自己的报告的内容,用着不太流利的英语,与自己领域的大牛简单介绍了自己的研究课题进展和遇到的问题。

出乎意料的是,他们根本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不可靠近,反而非常的可爱,非常的有耐心,讲完自己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后,他们第一句就说:我们之前听了你的报告,让我们印象非常深刻,一个非常好的工作!对我的肯定之余,他们也对我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之后,我就顺其自然地与大牛合作完成了一项有趣的研究。」

心得

1. 与大佬交流之前,要把握他的研究动向,并找到与自己研究的结合点,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

2. 一定不要因为英语口语不好而犹豫,大佬们看重的是你的研究工作,不要让难得的交流机会与你擦肩而过。

后记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学术圈亦是如此。在和同行的学者交流时,细节工作、穿着搭配、交流沟通能力等固然重要,但归根到底,作为一位学者的自信,还是来源于在本领域内丰富的学术积累和科研实践。即所谓「行胜于言」。但回过头来,作为一名「学术萌新」,还是要从最基本的做起,从名片到着装,从了解学术动态到发表自己的演讲,力争做好每一个细节,才不至于让你的野心超越了你的能力,而这,就是「立言」的第一步。



最后编辑:
作者:萌小白
一个热爱网络的青年!

发布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