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R分区和中科院分区,到底该相信哪一个?
卖萌控的博客
点击这里进入电脑版页面!体验更好
JCR分区和中科院分区,到底该相信哪一个?
2021-1-28 萌小白


一说到SCI分区这个话题,



学霸姐姐就想起了“热门网红”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



它平均影响因子10分以上、2年内总被引达302306次、各种话题不断、Nature亲儿子.......



然而,它却被划中科院划到了2区。






到底分区的高低是不是判断一刊杂志好坏的一种标准呢?



我们发SCI论文到底以哪个分区为准呢?



今天,学霸姐姐就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



什么是期刊分区?



关于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期刊引证报告) 期刊分区影响较为广泛的有两种:



一种是科睿唯安公司制定的分区(原来是汤森路透,后来易主科睿唯安);



第二种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制定的分区(简称中科院分区)。



这两种分区方式均基于 SCI 收录期刊影响因子基础之上进行分区的。



SCI 是什么的简称?



这个问题,一定要说一下,



因为学霸姐姐知道,很多人以为SCI是science的简称。。。



其实并不是,SCI全称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



是1961年由 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 创办的引文数据库,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



20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最先将SCI 引入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






SCI为什么要分区?



期刊的IF每年不断浮动,把IF定值作为学术评价指标不适合,而且不同学科领域期刊的影响因子差异很大,仅凭IF不能直观地比较不同领域的期刊。



于是,把同一学科领域的期刊,按IF大到小做排序后,划分入不同区域。



那么,只要是某领域1区的期刊,就是该领域的顶级刊物,直观反映该刊在领域内的水准和大致排位。



科睿唯安JCR分区



科睿唯安每年出版JCR(《期刊引用报告》,全称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将收录期刊分为176个不同学科类别,每个学科分类按照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平均分为4个区:



影响因子前25%(含25%)的期刊为Q1区;



影响因子位于25-50%(含50%)为Q2区;



影响因子位于50-75%(含75%)为Q3区;



影响因子位于75%之后的期刊为Q4区。






中科院分区



中科院首先将JCR中所有期刊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天文、工程技术、医学、环境科学、农林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及综合性期刊13 大类。然后,将13大类期刊分各自为4 个等级,即4 个区。



按照各类期刊影响因子划分,前5% 为该类1 区、6% ~ 20% 为2 区、21% ~ 50% 为3 区,其余的为4 区。






JCR分区分区 PK 中科院分区



1,学科划分不同



,科睿唯安JCR的Journal Ranking没有设置大类学科,只分为176个具体学科,也就是中科院分区表中所指的小类学科。






2,分区方法不同



JCR是按照“平均主义”思想,根据刊物IF的高至低平均划分4个区,每个区含有该领域总量25%的期刊;



中科院的分区如同社会阶层的金字塔结构,1区只有5%的顶级期刊,2~4区期刊数量也逐层增加。



于是,采用中科院分区后往往出现“掉区”的情况。






显然中科院的1区和2区杂志很少,杂志质量相对也高,基本都是本领域的顶级期刊。



所以有的人发表的论文按JCR分区标准算一区,而按中科院分区算2区甚至三区。



3,指标取值不同



JCR是按当期(1年)的IF进行分区,中科院是按刊物前3年IF平均值进行分区。



4,写法不同



一般的,JCR中1区的期刊写作“Q1”,中科院1区的期刊写作“1区”,如此类推。



最后的重点——我们到底该看哪个分区?



尽管两种分区方式都比较权威,但是中科院分区被更多的机构采纳以作为科研评价的指标。



据学霸姐姐所知,国内大部分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业绩奖励、职称评审等,均按照中科院分区进行加权计算。



但是,由于中科院的分区遭到了很多无情的diss,



所以,现在,有些学校已经明确表示要与国际接轨,使用科睿唯安SCI期刊分区标准,



所以,具体怎么看,最好是看你们学校/单位认哪个。




发表评论:
昵称

邮件地址 (选填)

个人主页 (选填)

内容